2025最敢拍的纪录片:上职高有什么可羞耻的???

发表时间: 2025-06-25 19:20:09

浏览: 16

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公众号三联生活实验室

     一所位于长沙的职业高中,中考成绩刚出来,门口便连夜排起长队。连校长自己都震惊——这样排队报名的盛况,之前他只在长沙最好的普通高中见过。

这是2024年夏天发生的事。近年来,选择上职高的家庭好像真的越来越多了。


近20年,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卷上加卷,大家先是为中考焦虑,再是为高考迷茫,近些年,甚至卷到了学龄前。如果说真有更多人选择了上职高,是不是意味着,这种教育内卷大潮,正在慢慢退潮?


要知道,仅在北京海淀区,就有超过2000名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在家。这意味着,一个500人的年级,就可能有3个孩子被学业等社会反映的综合焦虑压垮。


然而,当他们在这个夏天,终于跨过了中高考的独木桥,等待他们的,可能并非简单的上岸,而是更加残酷的竞争——也正是这个夏天,将有1222万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,较去年激增43万人。与此同时,16-24岁青年就业率也不容乐观。

造成这些数据的原因很复杂,但如果选择上职高的孩子真的增多了,会否给这条唯一的上升路径,带来一些变化?


或者说,假如精通一门技术可以和文凭教育带来同等的社会认可,人们在这个阶段的选择上会否更多样松弛一些?


无论如何,基于以上的这些观察,或许一些新的可能正在发生,比如——今年4月,北京又试点了几所职业本科。北京第一所职业本科大学“北京科技职业大学”也正式成立,也就是说,职高学生也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拿到本科学历。


但是,职业高中真的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选择吗?职业教育,真的在变得越来越好吗?

片中,我们拍摄了80多位普通人,包括职高教育工作者和在读学生。有人觉得孩子未来成为技术蓝领未尝不可,也有人担忧他们遭遇学历歧视。我们直面社会的复杂性,让不同声音——尤其是职校孩子们的声音——被听见。

职业高中,常被视为“被淘汰者”混日子的地方。然而,当人生的起点是职高时,这些孩子远未“完蛋”——现实的职业教育,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般不堪。

我们想告诉你,世界真的够大,大到可以装得下你的小世界。

刻板印象里,职高学生是被中考筛选下来的“差生”,是“抽烟喝酒烫头”的集大成者。“职高的学生就是最差的、职业教育就是兜底的、职高学生是什么东西也没学到的……”

但,一些之前从未听到过的声音,令我们印象深刻。

职高的学生说,虽然自己学习不好,但学习不好不代表人品不好,人品好比成绩好更重要,只要考试不作弊就行了。

职高的老师说,职高有职高的卷,普高有普高的卷。“在职高,学生们既然是参加了对口高考,就已经明确了未来大学所要学习的专业,所以对自己的人生可能会更有规划。如果对口高考没有考得很好的话,还是会被录取到大专的,而且大专院校也不错。”

职高的校长说,职高学生都有劳动观念,出去就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。“俯不下身段,怕脏怕累,拈轻怕重,这不是职高学生。”

令人意外的是,如今上职高也不再是孩子们升学的阻碍,来到职高的学生,反而对考本科抱有更大的期待。

不同于普高压抑紧张的学习环境,职高里的画风“格外清奇”。你很难想象,“上学太好玩了,特别的快乐。”这句话,会是一个高中生说出来的。

因为不需要和普高的学生们竞争,职高学生的升学压力似乎是可解释、可接受、有希望的。“我们跟普高学生们不一样,赛道不一样。”

1.污名化的三大表现
成绩歧视:中职生被贴上“差生”标签,甚至被视为“不努力”的象征,而忽略了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价值。
环境污名:职高被描述为“混日子”“谈恋爱”的场所,家长担忧孩子“近墨者黑”,却无视严格管理的学校和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。
前途否定:“职高生只能做流水线工人”“学历低=收入低”等言论盛行,导致家长宁可让孩子复读或“买分”,也不愿接受职业教育。
2.家长的“双重标准
对他人宽容,对自家严苛:许多家长嘴上说“职高学技术也不错”,但轮到自家孩子时,却认为“上职高=人生失败”,甚至不惜借贷支付高额复读费用。
忽视个体差异:部分孩子更适合动手实践,却被迫挤进普高“文化课赛道”,最终因压力过大而厌学、抑郁。

然而,社会对职高的偏见无处不在,很多人觉得“上了职高这辈子就毁了。”

在社会相当一部分人眼中,职高的学生就是不努力、成绩差

而因为学习成绩不好,对他们的偏见也波及到了人品。职高学生,经常被安上混日子、小太妹等刺眼的标签。有人觉得,职高的学生就是“打流”的,“打架蛮厉害的。”

这些对职高学生的刻板印象, 让我们不停思考,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?卷到什么程度,才能到头?

普通高中里的孩子,他们的父母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。而职高的学生,反而拥有着更加广阔的选择面。

“来职高,不一定非得奔着考大学,也可以是来学习一门技能。技能与学业双修,这里不能开花,我那方面就要开花。

人生,是不是可以不只有一种标准答案?

1.盲目追求普高,忽视孩子特长
案例:一名中考分数接近普高线的学生,因家长强行复读导致心理崩溃,最终辍学;而另一名选择职高数控专业的学生,毕业后被国企高薪聘用。
真相:适合的赛道比“名校光环”更重要,职高生也能在专业领域成为“状元”。
2.妖魔化职校环境,放大负面标签
数据:近年国家投入职教经费年增10%,重点职校管理严格度不亚于普高。
反思:家长若只关注“职校打架事件”等极端案例,无异于用放大镜看瑕疵,忽视整体进步。
3.用学历否定能力,忽视终身学习
金句:北大教授姚洋虽直言“职高生难突破阶层”,但也承认“能力才是最终竞争力”。
趋势:在人工智能时代,技术迭代速度加快,持续学习的能力比一纸文凭更具含金量。

过去人们对教育最理想的期待,是通过学习,让人生的路越走越宽。而去读职高,一旦教育不再是通识教育,而是专项对口的技能培训,外界便会默认这里的学生,未来也只剩下了一种可能,而他们也是同一种失败的“差生”。

事实上,近年来,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。然而,社会对学历的执念、对职教的偏见、对“成功”的单一评价标准,仍让大部分人在单一的赛道中,被动地内卷。

1.升学通道早已打开
职教高考的逆袭:职高生可通过“对口高考”升入本科或专科,部分专业(如计算机、护理)录取率远超普高。
专升本与考研:中职生通过“3+2”“五年一贯制”等模式,可无缝衔接高等教育,甚至冲击名校。
2.技术人才的黄金时代
技能型人才缺口: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超3000万,高级技工月薪普遍过万,远超部分白领岗位。
行业隐形冠军:许多中职生凭借扎实技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,甚至自主创业,收入远超同龄本科生。
3.被低估的“弯道超车”机会
专业对口优势:职高生从入学起便聚焦某一领域(如人工智能、新能源),比普高生更早积累行业经验。
政策红利加持:国家推行“职教高考”“技能证书换学分”等政策,职校生升学、就业路径持续拓宽。

人生道路千千万,不是每一条路,都是通往罗马最快的路。而上职高的学生,选择了另一条路,但谁说另一条路,不会是正确的路呢?

【今日话题】
你怎么看待上职高这条路?
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!


杨昊(山东网友):挺感谢职高的,初中没好好学,基础差,但在上职高的时候全补回来了,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,根本就体验不到第一名和老师的赞扬,上了职高后,我只要肯好好学习,就一定有成果,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后,老师们也开始关注我,然后我就尝到了好好学习的甜头,之后就更加努力,时间长了形成了正反馈,最后高考考了一个公办本科,真的感谢职高,它再次给了我一个机会,让我养成了学习的习惯。
高盛(浙江网友):我儿子也是成绩不好,上了职高,然后统招上了大专,专业是数控,机械画图,毕业后就去企业 上班画图做技术,现在工资7千左右,五险一金,也觉得还行,刚好25岁。
Kaiser Belia(江苏网友):上职高真的不丢人,职高比普通高中要轻松很多,我初中三年因为性格像女生在学校真的受尽了同学的冷落和霸凌,老师觉得我学习不好也不管我,也致使我一直非常的自卑,上职高过后,班里同学没有像我初中那样,对我冷眼霸凌我,也使得我变得自信起来了,甚至现在还培养了自己的爱好,也在职高交了不少朋友。
小佳(广东网友):讲句实话好的职高其实也不比普高差,说读职高丢人这个事情我觉得也是看个人,我就是职高毕业,工作照样很好,讲句实话多很多书无非就是有个好工作有个稳定的收入来源,好的职高不比普高差。
不能没米饭(江苏网友):现身说法一下,职业高中是可以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(它们的名字叫春季高考、对口高考、对口单招),考试内容一般是语数外+专业课+技能课(每个省自己组织考试的,内容分值可能不一样);只能考省内规定的一些学校和专业,比如职高期间选了会计专业,那后期升学考试也只能选会计类目里面的:财务管理、审计这类专业;取得的文凭是统招全日制的,和全国高考是一样的文凭,毕业证书是一样的,没有任何差别。

“读职高等于葬送未来?”这句话像一把无形的刀,不仅刺痛了无数中职学生的心,更折射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深度偏见。当家长因“中考分流”焦虑到失眠时,是否意识到,正是这种污名化的观念,正在将孩子推向更深的困境?


1.理性评估孩子,拒绝“跟风焦虑”
 若孩子文化课薄弱但动手能力强,职业教育可能是更适合的“起跑线”。
2.深入了解职教,破除信息差
实地考察职校,与在校生沟通,了解升学政策、专业前景,而非依赖道听途说。
3.支持孩子选择,做“成长合伙人”
帮助孩子制定职业规划,鼓励考取技能证书、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,用实力撕掉标签。
  结语:职教不是终点,偏见才是枷锁
     当中职生李文博凭借数控技术获得全国技能大赛金奖时,当职高毕业生张薇创办的科技公司年营收破千万时,社会终于看到:人生的成败,从不取决于中考分流的那一瞬间,而取决于持续的努力与选择。 家长若仍将“中职升学”等同于“人生输家”,或许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伤害。 


在线报名